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坚果骗局”掀开了淘宝商家虚标、欺诈的潜规则!

周伯通 2022-07-23

Editor's Note

已获得原作者授权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电商新观察 Author 大阳

原创:大阳
来源:电商新观察(dianshang-top)

今年4月,霸道总裁出轨事件被和谐,让我们见识到资本控制舆论的强大力量。
 
现在,淘宝又被曝出恶劣潜规则,媒体失声,那就我来扒!
 
1.
淘宝大骗局:虚标、欺诈已成潜规则!
 
一起“坚果骗局”掀开了淘宝隐藏的内幕。

你能想象吗?这样的骗局早已成为行业潜规则,每个人都认为顾客是上帝,实际上自己才是那只被宰的羔羊。
 
我们赶紧进入正题!

最近,一个消费者想买松子,于是打开淘宝搜索关键字。

我们买东西一般都会挑销量高的,他很自然选了淘宝排名第一的松子:近期9633人付款,买一斤送半斤。


几天后,他收到了松子,一共3罐,每罐250克——表面上和商家宣传没有任何差别。


然而实际上,这里面的套路布局精巧,堪称教科书般的欺诈。

为什么要用这么狠的词呢?
 
大家看完就能明白了。
 
因为感觉重量不太对头,消费者取出松子一称,竟然发现它每罐只有150克。

图:150克松子  编者注:保鲜袋1克

他再称了一下空罐子,83克;盖子,3克;干燥剂,14克,一共是100克。

 
这就巧了:松子、罐子、盖子和干燥剂,一罐松子所有部分相加正好250克,其中包装占40%,真正的松子净含量只有60%。
 
一切计算的明明白白,一克的误差都没有!
 
看到结果,这个消费者惊呆了!


他把以前买的坚果全部拿出来,无论是杏仁、香榧,还是巴达木、开心果和夏威夷果,每只罐子重量都在100克以上。
 
刷新我们三观的,还有假得不能再假的干燥剂。
 
一般来说,干燥剂的成分都是硅胶,它有一个特点:重量轻、吸附性强。
 
显然,重量轻在商家那里从来就不是合格的干燥剂。


他们用碎石头代替硅胶,有没有吸附性不重要,只要重量管够就行。
 
很多人不知道,这种冒牌干燥剂随随便便都有几十克重。
 
也就是说,我们每买一斤坚果,就有半斤是塑料罐和石头。
 
这不是个别现象,一半包装,一半产品,早已成为坚果行业虚标重量的标准化套路。
 
除了四六开,还有更没节操的!


另外一个消费者买了150克/罐的核桃,其中光是空罐子就有110克,占了整个核桃的73%!
 
是的,你没看错,核桃净含量只有区区38克!
 
这就是淘宝的“坚果骗局”,从四六开到三七开,完全把消费者当猴在耍。


2.
谁来拯救电商的信誉危机?
 
事实上坚果行业虚标重量只是冰山一角,如今,这种乱象已经从淘宝蔓延到整个电商,只有你想不到,没有它做不到。

前几天,杭州小陈在淘宝某旗舰店花146元买了一份车厘子。产品标题上,白纸黑字写着两斤装,可他收到货却只是“一斤”装。


一问店家,才知道自己选的规格就是一斤。
 
毫无疑问,商家玩的是文字游戏,稍微不注意就被套路了。


愤怒的小陈拿着这份车厘子去称重,连盒子一共400克,去掉盒子与里面的填充物,实际到手的车厘子净含量只剩300多克。
 
最奇葩的是小陈找媒体曝光,商家却说要么是水分蒸发,要么是消费者恶意投诉。
 
这就是我们网购面对的现实:解释权永远掌握在平台和商家手上。
 
我们继续扒,就扒到拼多多身上了。
 
黑猫投诉上,一个消费者买了4份鸭腿,按照每份1200克的规格,一共应该是4.8公斤。


他收到货后一称,净重只有3.9公斤,与实际相差了将近1公斤。
 
也就是说,商家将两斤重的包装算进了鸭腿里面。
 
这难道是TM误差?

 
国家在快消品行业有严格的误差标准,肉类食品每10kg误差应该在10g以内,商家的“误差”超过国标90倍!
 
这绝不是误差,而是公然挑衅法律!
 
可悲的是,只要不出事,平台就不当回事。
 
就这样,虚标重量、关键参数慢慢变成了商家的标配。
 
比如,网上卖的洗衣机,90%以上虚标容量。
 
6公斤的标8公斤,8公斤的标10公斤卖,甚至有些二三线品牌的10公斤洗衣机,实际内筒只有5公斤。
 
冰箱也是如此。


一个标为40升的冷冻室,实际尺寸25cmx26cmx15cm,算下来10升都不到,它是怎么厚着脸皮说自己40升的?!
 
朋友们千万不要以为搞虚标是山寨品牌的作风,前面的人站起来看电影,就会带动整个电影院的人站起来,这就是“踮脚效应”。
 
我的意思是大品牌也不会甘拜下风。

2019年7月,北京市消协在天猫、京东、苏宁等电商平台买了25款家用空调进行实测。
 
结果一出,大跌眼镜。

 
包括“格力”“美的”“奥克斯”等大牌在内,所有品牌全部虚标了自己的能耗和制冷效果。
 
“每天晚上一度电!”
 
消费者在广告的狂轰乱炸下信以为真,只有电费才是最诚实的标本。


3.
警惕《电商法》变成《淘宝法》
 
电商凭什么给虚标、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提供平台?
 
又或者说,为什么它们能在电商平台屡禁不绝?
 
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,但是抽丝剥茧,根本原因只有一个:平台不作为。
 
平台不作为、有恃无恐的底气又在哪里?
 
答案只有一个——《电商法》,因为法律规定,商家出问题,平台不用负连带责任。
 
也就是说,平台有一个免责权。

 
接下来,大家听我继续来扒这个备受争议的《电商法》。
 
事实上,《电商法》经历了5次听证与修改,围绕的核心就是电商平台法律责任怎么界定。
 
说白了,就是如果商家违法犯罪,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等平台要承担什么责任。
 
第一种责任:连带责任。
 
经过前面两次听证,在第三次会议中,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对电商平台确立了一种“连带责任”。
 
连带责任顾名思义,如果商家有违法犯罪行为,那么电商平台就要承担监管不力的责任。
 
这意味着检察机关或者受害者有权利单独起诉电商平台。
 
但是,这种责任激起了电商平台强烈的反对。
 
第二种责任:补充责任。
 
人们惊讶地发现,在第四次听审中,电商平台的连带责任被改成了补充责任。
 
什么是补充责任呢?
 
补充责任的法律术语是指主责任人不足以承担全责时,由补充责任人承担补充民事责任。
 
它有一个前提,主责任人必须没有能力担责。
 
举个例子,张三在淘宝上买到假奶粉,导致婴儿出现问题,索赔50万得到了法院支持。
 
按这种规定,电商平台基本上可以免责,为什么?
 
因为只有商家没有能力赔偿50万时,平台才必须要承担补充责任,否则只要商家名下有房有车有存款,赔偿责任怎么都轮不到平台头上。
 
这就导致了一个隐患:出了问题找商家,与平台无关。
 
由连带责任变成补充责任,很明显平台完美地避开了责任,这遭到了很多法律人士的抵制,所以又有了第三种责任。
 
第三种责任:相应责任。
 
第五次听审,电商平台的责任改成了“相应责任”,这是《电商法》最终拍板的责任。
 
相应责任说白了就是意思意思,说平台没责任吧,说不过去;说平台有责任吧,又不知道是什么责任。
 
模棱两可。
 
这个词不仅给电商平台提供了推诿塞责的借口,也给老百姓维权增加了极大的成本。
 
大家发现没有,《电商法》之所以经过那么多次修改,背后是各方利益的博弈。
 
事实上,《电商法》在2018年8月31日正式通过前,恰好发生了满城风雨的“滴滴女孩遇害”事件。


乘客被司机杀害,滴滴到底该不该负责?
 
是负连带责任,补充责任,还是相应责任?
 
回到我们的正题中,警方能追究淘宝监管不力的责任吗?
 
显而易见,法律只给了淘宝一个相应责任,这个相应责任到底是什么,我相信再牛逼的法学教授也说不清。
 
本质上,它只是立法的时候,相关集团的一招缓兵之计,反正只要不是连带责任就行。
 
这导致了什么后果呢?
 
这导致了警察只能找涉事商家追责,最多就是把商家抓起来,犯了什么罪,该罚罚,该判刑判刑。
 
平台全身而退,而商家打掉了,还会有无数个不法商家站起来。
 
然而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,违法犯罪死灰复燃,最后买单的还是老百姓。
 
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,区区一颗松子就能每月骗几万人,每年骗几十上百万人,媒体噤若寒蝉,无人敢曝。
 
而淘宝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,还充当了规则制定方,这才是最可怕的。

资本在猎杀打工人!

关注原作者请点击下方链接

电商新观察

微信号:

dianshang-top


推荐理由:热点解读,案例复盘,从这里洞察新商业时代。


▼ 长按下方↓↓↓二维码识别关注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